项目需要,对一个从大地过来的电压信号进行采集。因为大地和弱电地工作特性不一样,而且大地上容易出现一些剧烈的干扰信号,因此需要考虑隔离的方式来对电压进行采集。
在这个过程中,了解到了线性光耦HCNR201,它可以实现电压信号的隔离、等比例传输,线性度高。下面是从手册搬来的一些特性:
- 超低非线性度:0.01%(典型值),确保信号传输的线性关系。
- 精准传输增益(K3):±5%误差,支持高精度模拟隔离。
- 宽带宽:DC至>1 MHz,适用于高速信号场景。
- 多重安全认证:UL 1577、IEC/EN 60747-5-2,满足工业级隔离需求。
光耦部分前后电路如下:

下面说一下应用电路,和选型参数。
一、供电电源
运放这里使用的是+-12V的电源,但是要注意,因为光耦隔离,所以前后的12V是不一样的。供电的电压越高,能采样的信号范围也就算大,而且由于大部分运放输出不是轨到轨的,因此电源电压大一些比较好。
并不是5V不行,需求能满足的情况下也可以,通常选12~15V。
二、工作原理
HCNR201的数据手册中有一个原理示意图,这里的电路拓扑参照该示意图。

图中,LED是光耦内部的发光二极管,负责发光。PD1和PD2是光耦内部的光敏二极管,LED发光时它俩导通,且半导体特性几乎一样。
原理怎么看?
2.1 左侧电路分析
先看左边,Vin为输入信号,接到运放的负端,运放的正端为GND。根据虚短的特性,运放会想办法使负端和正端的电压相等。
于是在负反馈的作用下,运放A1的输出电压变小,LED的发光越来越亮。
变强的光亮度,使得PD1的导通特性增强,能流过更多的电流。
更多的电流产生更大的压降,最终,拉低运放A1负端的电压,使得A1的正端和负端的电压相等,都为GND。
2.2 右侧电路分析
然后看右边。
同样的原理,LED的光照到PD2上面,导致PD2具有一定的导通能力,可以理解为一定的负压。
而PD2接在了运放A2的正端和负端,根据虚短的特性,运放A2也要想办法使正端和负端的电压相等。
于是运放A2增大输出端的电压,大电压经过R2来到PD2上。
当合适的电流流过PD2时,使PD2自身的负压消失,实现运放A2的正端和负端电压相等。
2.3 线性传递
对比左右两侧的电路,照在PD1和PD2的光强度一样,导致它们的导通能力一样。因此,流过这两个二极管的电流也一样。
而电流,同时又收到R1和R2的限制。因此,只要保证R1和R2阻值一样,即可实现电压信号的隔离传递。
至此,线性光耦HCNR201的工作原理分析完毕。
三、参数计算
如何得到R1,R2,R3的值?
或者说,100K和680欧的值是怎么得出来的?
这里要参照数据手册,相关参数如下。
3.1 LED电流计算
流过发光二极管的电流,也就是IF,怎么设置?

手册中有一个推荐的工作范围:

这里推进的电流工作范围是1~20ma,即最大不能超过20ma。实际原理图中,给的是12V的电源,经过LED后,串了一个680欧姆的电阻。
假设LED压降是1.5V,(12-1.5)/680得到15.4ma,这是能流过该LED的最大电流。这个值小于20ma,所以器件安全。
3.2 R1和R2的阻值
如何确定这两个电阻的阻值?
因为这两个电阻是用来限制流过PD1和PD2的电流,因此要结合电压输入信号来考虑。先看流过的电流范围,参考手册中的信息:

这里给出的范围是5na~50ua,下面的note信息也说明PD1和PD2的电流在这个范围内线性度好。
电流有了,假设输入电压是5V,最大电流50ua,根据欧姆定律:
5V/50ua=100K欧姆
得到电阻值100K,因为我这里实际应用不会超过5V电压,因此100K满足需求。
至于运放上面并联的两个电容,经验值330pf即可。
3.3 实测结果
实际测试过程中,从0.5V输入电压到5V的输入电压,逐步依次增加0.5V,测试输出电压,发现线性度良好。应用过程中,分段进行校准即可。
差分输入电压 | 运放前级电压 | 隔离输出电压 |
0.5 | 0.499 | 0.504 |
1 | 0.997 | 0.998 |
1.5 | 1.497 | 1.491 |
2 | 1.993 | 1.981 |
2.5 | 2.491 | 2.475 |
3 | 2.991 | 2.968 |
3.5 | 3.490 | 3.462 |
4 | 3.989 | 3.955 |
4.5 | 4.49 | 4.44 |
5 | 4.98 | 4.94 |
至此,该线性光耦,从原理分析到参数选型,分析完毕。
原理分析并非本人独立完成,参考网上多为前辈资料,感谢分享。
我是单片机爱好者-MCU起航,打完收工!
其实我感觉这个东西并不是很好用,纳芯微有NSI1311这类的隔离采样芯片,外围电路需要的少,而且价格还不算是很贵。